双龙洞景点简介
1、双龙洞是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北郊金华山西南山麓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下是关于双龙洞的详细介绍:地理位置与气候:双龙洞坐落在海拔350450多米的北山南坡,距金华市区约15公里。这里林海莽莽,水流潺潺,年平均气温比城区低6摄氏度,是避暑纳凉的好去处。
2、双龙洞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罗店镇的金华双龙风景旅游区内,是一处集自然山水、溶洞群景观、康体休闲、避暑度假和观光朝圣于一体的旅游胜地。作为森林公园的核心景观,双龙洞拥有1600多年的历史,以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
3、壮观的溶洞景观:双龙洞内部的钟乳石造型奇特,有的像龙头,有的像瀑布,还有的像宫殿,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地下世界。 丰富的历史文化:双龙洞不仅自然景观迷人,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据传这里是古代仙人修炼的地方,因此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探寻。
4、双龙洞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北郊的金华山西南山麓。林海莽莽,水流潺潺,年平均气温比城区低 6 ℃。是一处以山岳森林为背景。地下悬河、岩溶奇观、赤松祖庭为特色。观光、康体休闲、避暑纳凉、海外朝圣为主要功能。
5、双龙洞,位于双龙景区中心,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国家级森林公园。作为双龙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观和象征,双龙洞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海拔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洞口轩朗,两侧分悬的钟乳石酷似龙头,故名“双龙洞”。外洞宽敞,面积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驻足。
6、双龙洞作为景区的核心景点,位于景区中心。洞口两侧悬挂着形态逼真的钟乳石,酷似龙头,因此得名双龙洞。洞内泉水清澈,终年不涸,清澈见底,游人夏天至此,顿感“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洞口轩朗,两侧悬挂的钟乳石一青一黄,犹如两龙头。
金华双龙洞的资料
金华双龙洞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北郊的金华山西南山麓,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下是关于双龙洞的详细资料:地理位置与海拔: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15公里,坐落在海拔350到450多米的北山南坡。洞穴结构:整体结构: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
双龙洞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景观奇特的岩溶洞穴。以下是关于双龙洞的详细介绍:历史背景:双龙洞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据史书记载,自西汉元帝年间,刘仲卿将军被贬后在此隐居,唐代柳宗元还为此撰写《刘仲卿隐金华洞》。
双龙洞是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北郊金华山西南山麓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下是关于双龙洞的详细介绍:地理位置与气候:双龙洞坐落在海拔350450多米的北山南坡,距金华市区约15公里。这里林海莽莽,水流潺潺,年平均气温比城区低6摄氏度,是避暑纳凉的好去处。
双龙洞是一个岩溶景观,位于金华山的中心地带,以其洞中有洞和卧船入洞的特色而闻名。它是整个双龙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观和标志性景观。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早在西汉元帝年间(公元前48年到公元前33年),一位名为刘仲卿的大将因为遭到诬陷而被贬,后来他隐居在金华山中。
金华双龙洞位于双龙洞景区中心,是一座著名的岩溶景观。据史料记载,双龙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元帝年间,已有超过2000年的历史。洞口两侧的钟乳石形态似龙,因而得名“双龙洞”。洞内分为内洞、外洞和耳洞,各具特色。
金华双龙洞,坐落于金华市区北侧的北山南坡,与市区相距约8公里之遥。其所在之地,海拔介于350至450多米之间,除了最为人所知的底层双龙洞外,还隐藏着中层的冰壶洞以及位于顶部的朝真洞,构成了一处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奇观。双龙洞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内、外两洞的巧妙布局。
记金华的双龙洞资料(简短)
双龙洞是一个岩溶景观,位于金华山的中心地带,以其洞中有洞和卧船入洞的特色而闻名。它是整个双龙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观和标志性景观。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早在西汉元帝年间(公元前48年到公元前33年),一位名为刘仲卿的大将因为遭到诬陷而被贬,后来他隐居在金华山中。
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览了北山的双龙洞。从金华城出发,大约五公里后到达罗甸,再往山上行驶,公路蜿蜒曲折。山上到处开着映山红,无论是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更加精神和有生气。油桐花也正盛开,这里一丛,那里一簇,相当繁茂。粉红色的山,各种颜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新绿,眼前一片明亮鲜艳。
金华双龙洞位于双龙洞景区中心,是一座著名的岩溶景观。据史料记载,双龙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元帝年间,已有超过2000年的历史。洞口两侧的钟乳石形态似龙,因而得名“双龙洞”。洞内分为内洞、外洞和耳洞,各具特色。
双龙蜿蜒在洞顶,石钟乳和石笋形态各异,宛如神仙、动物和各种建筑,令人叹为观止。内洞规模远超外洞,泉水轻声流淌,源头深藏于石洞之中。整体感受:这次双龙洞的探索之旅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无论是洞口的壮观景象,还是内洞的神秘奇观,都充分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