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底下村的历史
村名“爨底下”来源于“爨”字,原意为灶。传说,当年在建造这个山村时,主人为躲避严寒而取此名,既有避难之意,也寓含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步入爨底下村,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那份远离尘嚣的宁静与安详。
爨底下村的历史悠久,距今已有400多年。目前,这里保存着500间房屋,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国首次发现的保留较为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这些古建筑布局合理,结构严谨,独具特色。门楼等级严格,门墩雕刻精美,砖雕影壁匠心独具,壁画楹联比比皆是,无不展现出古人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爨底下村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现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国首次发现保留比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布局合理,结构严谨,颇具特色,门楼等级严格,门墩雕刻精美,砖雕影壁独具匠心,壁画楹联比比皆示。爨底下村属清水河流域,绿树成荫,村后2公里处,有古道“一线天”。
想去门头沟的爨底下村,谁知道怎么坐公交去啊?门票现在多少啊?_百度...
爨底下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是北京市内一个著名的古村落。想要前往爨底下村的游客可以乘坐公交929支2,从地铁苹果园站西出发直达爨底下村。
交通:公交路线:地铁苹果园西换乘892到斋堂,再换成出租车到爨底下村。自驾路线:顺着G109国道前行进入斋柏路,沿斋柏路行驶3公里到达目的地爨底下村。门票:35元/人,2米以下儿童免费,大、中、小学生持学生证18元/人,老年人持老年证18元/人。
景点位置: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 交通指南 公交:乘坐公交892路到达斋堂站(票价约20元),换乘m15路,到爨底下村站下车即可。
爨底下村古村概况
1、爨底下村古村概况如下:人口与土地:全村现有人口29户,共计93人,拥有土地280亩。建筑布局:村内有院落74个,房屋689间,大部分为清后期所建的四合院、三合院。村落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形成以村后龙头为圆心,南北为轴线呈扇面形展于两侧的独特布局。
2、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形成以村后龙头为圆心,南北为轴线呈扇面形展于两侧的独特布局。村上、村下被一条长200米,最高处20米的弧形大墙分开,村前又被一条长170米的弓形墙围绕,使全村形不散而神更聚,三条通道贯穿上下,具有防洪、防匪之功能。
3、位于京西斋堂西北狭谷中部的爨底下村,因其坐落在明代“爨里安口”(当地人称爨头)下方,得名“爨底下”。海拔650米,占地3平方公里,属于清水河流域的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度,自然环境优美,适宜养殖业,如养羊和蜜蜂。
4、在历史悠久的爨底下村,古建筑群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这里的民居装饰艺术丰富多样,砖雕、石雕、木雕以及字画等元素交织,展现出浓厚的文化底蕴。
爨底下村古村特点
1、总之,爨底下村以其独特的古村特点、精良的建筑、丰富的文化遗存和独特的风水宝地理论,成为了中国北方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和历史爱好者前来探寻其神秘与美丽。
2、爨底下村的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它不仅保留了北方传统的建筑风格,还融入了江南水乡的细腻风格。这种独特的结合,使得爨底下村在众多古村落中独树一帜。它的建筑布局、装饰细节以及整体风貌都充满了历史的韵味和人文气息,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乡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3、古村特点的爨底下村,其村名“爨底下”字形独特,蕴含深意。爨字由兴字头、林字腰和火字底组成,象征着大火烧林,象征生活蒸蒸日上,尽管村中韩姓人家取其谐音“寒”意,寓意冷热平衡,五行互补,体现了古代智慧的哲学理念。
北京门头沟十大著名景点---8、爨底下村古建筑群
北京门头沟区的爨底下村,以其丰富的古建筑群而闻名,于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斋堂镇,村庄依山而建,形成扇面形布局,以村北山包为轴线。
爨底下村位于京西山区深山峡谷中,已有400多年 历史 。整个村庄保留着比较完整的清代古建筑群,高低错落的村庄似古城堡,被称为北京地区的小“布达拉宫”。它既有北京城内四合院的风韵,又有山村小岗的风光,紫石青石铺就的小径曲折蜿蜒,颇具江南风格又有世外桃源之感。 爨底下村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灵水村是北京著名的古村落。2013年,作为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的第一站,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关注。位于北京市西门头沟区军响乡。其古民居是中国北方明清时期乡村民居的典范,其原貌保存完好。
爨底下村古建筑群 爨底下村古建筑群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又名“古迹山庄”,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现仍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国保留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