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隍庙有多少年历史了
上海城隍庙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具体来说: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上海市老城隍庙的初建可追溯到这一时期,这是其历史的起点。庙基不断扩大:从明代永乐到清代道光,上海城隍庙的庙基不断扩大,宫观建筑不断增加,其繁盛时期的总面积达到约三万三千多平方米。
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庙宇建筑宏伟壮观,殿堂楼阁错落有致,雕刻彩绘精美细腻,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宗教意义:庙内供奉着城隍神,是上海地区保护城市和平安的重要神祇,深受当地居民的敬仰。作为道教宫观,它是上海地区道教信仰的重要中心。
上海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中心的城隍庙旅游区,是一座历史悠久且充满文化底蕴的道教宫观。它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之一。城隍庙,又称老城隍庙,供奉的是城隍神。
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这座庙宇供奉着敕封的上海城隍神秦裕伯,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气息。在清代,城隍庙曾两度重修,现有建筑多为清代所建,唯有最后面的寝宫为仿古建筑。
地理位置与历史:上海城隍庙坐落于繁华的豫园景区内,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传说该庙系三国时吴主孙皓所建,后在明永乐年间改建为城隍庙。城隍文化:城隍,又称城隍神、城隍爷,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
上海市老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从明代永乐到清代道光上海城隍庙的庙基不断扩大,宫观建筑不断增加,最为繁盛时期,总面积达到49亩土地,约三万三千多平方米。作为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上海城隍庙在文革时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神像被毁,庙宇被挪为它用。
上海城隍庙的介绍
1、上海城隍庙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方浜中路,是“长江三大庙”之一,以下是对其的详细介绍:历史背景:起源:上海城隍庙传说系三国时吴主孙皓所建。改建:明永乐年间,该建筑被改建为城隍庙。现门前存有1535年所建的牌坊,戏台则为1865年建。
2、上海城隍庙道观景点简介如下:位置与别称:上海城隍庙位于方浜中路,紧邻豫园,又称老城隍庙,是上海道教正一派的主要道观之一。历史沿革: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由知县张守约改建而成。历史上屡毁屡建,现今的城隍庙为1926年修建。抗战期间,因中国商人在租界内另建新城隍庙,故原城隍庙被称作老城隍庙。
3、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方浜中路的上海城隍庙,是“长江三大庙”之一。城隍,亦称城隍神或城隍爷,是中国宗教文化中广泛尊崇的重要神祇,通常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担任,被视为民间和道教所信奉的守护城池的神灵。 历史沿革 上海城隍庙相传始建于三国时期,由吴主孙皓所建。
上海的城隍庙为什么有三个城隍老爷?
三位城隍老爷的供奉,体现了上海人民对历史功臣的纪念和尊敬,也凝聚了民族情感和抗争精神。
城隍老爷是中国传统信仰与道教中的一位神仙,被称为城隍神”或城隍爷”。 城隍一词最早可见于《周易》一书,泰卦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城隍的祭祀脱胎于城池信仰,可追溯至周代的八腊。其中的水墉即护城河,隍为城池的护城壕。
秦裕伯作为城隍老爷,被封为显佑伯,是冥界行政系统的最高负责人,而其他三位司神则各自负责不同的领域,如长人司、新江司和高昌司,以及掌管财富的财帛司。在1292年上海建县之后,城隍庙的建设与神祇的设立有所发展。秦裕伯原本在淡井庙受供奉,直到上海建城后才成为城隍庙的核心。
城隍老爷受人朝拜的庙宇称为城隍庙。历史记载中最早的城隍庙至迟到东汉三国时代,祭祀城隍神的场所——城隍庙已经出现,宋代学者赵与时《宾退录》记载:“芜湖城隍祠建于赤乌二年”,赤乌二年即公元239年,正是东吴大帝孙权统治时期。到了唐代,城隍老爷的足迹就更为广泛,一些著名城市如杭州、苏州、广州等均出现城隍庙。
关于城隍老爷的起源,有两种主要说法。一种认为起源于古书中所说的“水庸”神。另一种认为城隍源于社稷神,即农业神。社祭最初指的是原始社会的祖先生殖崇拜,后来逐渐成为土地神的名字。从天子到诸侯,凡是有土地者都可以立社祭祀土地神。
上海城隍庙除了祭祀秦裕伯、霍光、陈化成3个主神外,同时还祭配“四司”,即高昌司、长人司、新江司和财帛司,前三个为上海县所辖3个乡城隍,时上海县辖3乡,北亭与海隅乡已划出。现仅将上海城隍庙内的城隍与四司列简表比较于下。